文/吳孟純 駐法院家暴家事服務中心社工
教養紛爭的開端
我是阿英,兩個孫子的阿嬤。我這輩子吃的鹽比年輕人吃的飯多,當然知道怎麼教孩子才是對的。所以,當我的兒子娶了媳婦後,我總是忍不住「教她」該怎麼帶孩子。大孫子還小的時候,我就建議媳婦多用嚴厲的方式教她;結果媳婦不領情,說什麼「孩子需要關愛多過責罰」。唉,年輕人總是眼光短淺。這些 #教養觀念的衝突 ,讓她和我兒子的婚姻越來越差,最後乾脆離了。
離婚後,兩個孫子由我和兒子一起照顧。我心疼孫子,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給他們。但對於媳婦,我實在看不順眼。她有探視權,每次來接孩子回她家時,我都在一旁盯著。孩子送回來結束後,我會仔細檢查孫子們的身體狀況,生怕他們被「弄傷」或影響心情。我還常提醒兒子:「不要讓她探視太多次,對孩子不好!」兒子一開始有些猶豫,但在我的堅持下,還是開始限制媳婦探視的時間。
法院協助下的擔憂
媳婦顯然不滿意這樣的安排。她說想念孩子,就去法院 #聲請探視權,法官還找了社工來協助我們家的會面交往。法官的公文下來後,我心裡特別不安,擔心孫子們會因為探視受到壞的影響。我決定親自接送孫子們到法院,每次都細心打點,生怕孫子們在路上出什麼狀況。
第一次見到社工的時候,我心裡其實很不服氣。我想:我才是最了解這兩個孩子的人,為什麼需要別人來插手?可又無可奈何,這是法院的安排。我只好壓著情緒,密切注意每一次探視的過程。
社工的提醒與反思
幾次會面下來,社工開始和我談心。她說:「阿英阿姨,我看得出您非常疼愛孫子,但也注意到,您的關心有時會讓孩子感到壓力。」我心裡咯噔一下,不太高興地反駁:「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他們好!難道我不該擔心嗎?」
社工沒有急著說教,只是耐心地解釋:「其實孩子需要的,不僅僅是關心,還需要一種自由,能夠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。比方說,他們對媽媽的感情是很自然的,但如果他們察覺到您對媽媽的反感,可能會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。」
這番話讓我有些動搖。後來,社工又舉了一些例子,告訴我如何以奶奶的角色去陪伴孫子,而不是代替他們做選擇。慢慢地,我開始意識到,或許我真的管得太多了。
學會放手的幸福
經過幾次會談,我試著放下自己對媳婦的成見,不再對孫子和媳婦的相處做過多干涉。結果,我發現大孫子變得更開朗了,會主動和我分享和媳婦相處時的快樂點滴,也不再那麼拘謹。他甚至抱著我說:「奶奶,我很愛妳,也很愛媽媽。」這句話讓我鼻子一酸,心裡像融化了一樣。
現在,我慢慢學會退一步,雖然有時還是會心急,但我懂得克制,因為我知道,真正的愛是懂得放手,讓孩子自己去成長。
社工結語
在 #家事服務中心 的服務中,我們常見祖父母因對孫子女的深切關愛,無意中過度介入家庭關係,導致夫妻間的衝突加劇,甚至影響親子互動。祖父母的經驗和智慧固然寶貴,但有時過多的干涉,反而讓家庭成員難以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平衡。作為社工,我們鼓勵祖父母學會適時放手,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,回歸支持的角色,為孩子創造穩定、和諧的成長環境。當祖父母以適度的關懷與包容,成為家庭中的情感橋梁,而非爭端的導火線時,孩子感受到的將不僅是愛,還有一份從容與安定。家庭需要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努力,我們相信,每一份理解與退讓,都是為了讓家人走得更近。
(圖片出處: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