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許家瑜 青少女懷孕社工
摘掉歧視的眼鏡,看見新住民媽媽的韌力
「請你幫幫我,我不知道該怎麼辦…」手機內建的翻譯軟體,將一串越南文字翻譯成也許言不及義的中文,面前是小映顯得忐忑不安的表情。在社工服務中,無法每次都能順利連結到通譯資源的情況下,使得社工大多都是透過手機翻譯功能與小映交流。
第一次見到小映時,她懷孕已經進入後期,對於嬰幼兒照顧的不安、與懷孕期間無法如往常般活動自如的身體,加上身處在陌生文化及語言環境的狀況下,使得小映整個人的狀態顯得小心翼翼,不敢自己透過聲音表達,而是藉由丈夫的手機打字,透過簡短的字句,令社工一步步了解小映內心的想法、和她認為的需求,於此情境下,哪怕是一句「請你幫幫我」,都是巨大的信任與脆弱的展現。
社會文化之中,被禁聲的新住民夫妻
小映與丈夫年齡差距三十多歲,為了迎合家中長輩對於傳宗接代的期待,小映的丈夫選擇在朋友的介紹下,以結婚及生育為前提,來到越南認識小映並締結婚姻關係。對於小映來說,在台灣的生活雖然新奇,然而語言及文化的隔閡,使得小映雖然信任著丈夫,卻逐漸不知道該如何與丈夫建立能夠合作的夫妻關係,而只能聽從丈夫的安排;而對於小映的丈夫來說,也是第一次要成為父親,內心雖有不安,然因著社會上對於男性堅強形象的期待,也無處訴說自己內心的脆弱,只能依照身邊朋友的經驗有樣學樣。
社工的角色,不只是資源連結者,更是同行者
社工與小映夫妻一同討論對於共同建立家庭的想像,在一次次的過程中發現,小映及丈夫各自對於婚姻都有著深深的期待,渴望著對方是個強大的存在,能夠滿足自己不足的部分,同時也期待自己能盡到身為夫妻/父母的角色責任。然而,無論是小映還是她的丈夫,雙方都背負著「應該要當個好爸爸/好媽媽/好伴侶」的期待。這些期待原是對家庭的愛與責任,卻也可能讓他們忽略了「現在的自己」其實也需要支持與陪伴。
社工在陪伴過程中,協助小映夫妻看見自身需求,給自己與對方多一點時間,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走這段歷程。在產檢時,協助小映與丈夫整理在孕期間觀察到的身體狀態,透過向醫生諮詢減緩緊張的心情,並與小映一起閱讀越南語版本的媽媽手冊、接受醫院的衛教,協助小映及丈夫在產前認識新生兒照顧的重要事項;在孩子出生後,偕同護理師到家中訪視,協助小映及丈夫在共同育兒上透過專業的指導,逐漸看見自己在這段歷程中的學習與進步,對自己的父母職角色產生更多的自我效能,並慢慢建立起一段互相支持的關係。
在脆弱處境之下,新住民女性的韌性
人大概都是在關係中逐漸認識自己、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。隨著服務歷程,看見小映的狀態漸漸步入軌道,某次和她談到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,透過語音輸入翻譯她這麼和我說:「我希望以後我可以一邊顧小孩,一邊和先生一起顧店,我想幫他招呼客人,這樣我們都不會太忙…」這是我少數幾次聽見小映的聲音,道出的也是她對於未來生活的藍圖。小映的故事,也許只是眾多新住民媽媽中的一例,卻真實地照見了許多移居女性的處境與勇敢,而我們也深深地相信,那藍圖不只是一個「計劃」,更是一種「#重新成長的力量與軌跡 」。
跨國婚姻來台的新住民女性,除了在生活中面對到文化適應的議題之外,因著生兒育女任務為前提而締結的婚姻關係,往往令新住民女性縮小了其自身的需求感受,在身心、家庭及社會處境中,更可能處在脆弱的狀態。其實,離鄉背井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生活,生活周遭充斥著自己不熟悉的語言、飲食、風景,但她們選擇的是相信自己與夫家,嘗試調整自己適應環境,這是一件多麼積極又令人敬佩。
捐款連結 https://www.goh.org.tw/product/babyfootpingtung/